豆瓣9.2分跨国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国教育差距在哪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他乡的童年 纪录片日本赏欣 豆瓣9.2分跨国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国教育差距在哪儿?

豆瓣9.2分跨国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国教育差距在哪儿?

2023-08-07 0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而对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教育。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个性,自然也有着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01

芬 兰

“我们想避免竞争,三年级没有考试,四年级也没有……”

“上学不用考试,学生上课时可以疯狂放飞自我”,有着这样教育的,竟是孩子们在国际测试中成绩无比优异、有着众多全球知名创意设计、被评为“拥有世界上最佳教育体系”的国家——芬兰。

当导演问起:“在这里,什么是成功?”

一群只有9岁的芬兰小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那你就已经算是成功。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大家是平等的。”

平等,或许是芬兰教育从小就种在孩子们心中的种子。

因为在那里,不同地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最好的”。芬兰的每一所学校,都有很强的教师团队,和营养丰富的免费午餐。

“我们没有只给富人的贵族学校。作为老师,我不知道这些学校的家长,是做什么的,收入多少。因为,那不重要。”

在这里,出身不重要,“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大家都是平等的。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上课想吃东西、玩iPad、躺得东倒西歪都完全OK。

去森林里玩耍,也是上课。老师让学生们寻找气味,并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想象为这些植物起名字。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

“不需要正确答案,任何回答都可以,只需要运用想象力。”

绘画课上,可以随意涂鸦,疯狂开脑洞,画得好不好都没关系。

“学校一直努力不给孩子设限,不标签人,不贬低人,不会说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

02

日 本

再来看看日本,比起芬兰学校的“不羁放纵爱自由”,日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显得格外乖巧。

日本莲花幼儿园,一所非常重视孩子声音练习的幼儿园,每天早上的晨练和多人一起腹式呼吸是他们的必备功课。

从园长口中得知,他们之所以重视孩子的声音练习,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用声音来表达他们的自我感情和情绪。

他们个人非常重视身边的小伙伴,强调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全员会非常努力的来实现目标,不抛弃不放弃。

而且他们纪律严格,想要像在芬兰学校里随意脱鞋子,扔得乱七八糟去上课?

在日本是不存在的。

日本教室门口,有专门摆放鞋子的凹槽。“一个萝卜一个坑,让孩子们知道这个鞋要摆正,从细小的地方培养整理的习惯。”

还有为了培养小朋友随手关门的意识,教室的门故意设计成不好关的。(这是要逼死强迫症啊...)

另外,学校公用洗手池的水槽,也被移除了。

“因为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关水,水就会溅到自己的脚上。”

这一切约束,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能力。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

在学校培养的自律习惯,在家里是否又能保持呢?

在日本一个受访者家庭里,4岁的小朋友醒来后,不哭不闹,自己去卫生间搭着小板凳认真洗脸刷牙,在洗漱完毕后,又很有条理地整理毛巾,收起小板凳。

做事亲力亲为,不给别人添麻烦,造就了日本人做事严谨完美的民族性格。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压抑。

从幼儿园起,很多日本孩子就会被教育:不要在公开场合表露悲伤,甚至连家人去世也不可以哭,因为这会给他人造成负担...

这样的压抑感,甚至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日本职业:感泪疗法师。

因为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大声哭出来了。

03

印 度

印度,中国的相邻国家,人口比中国还多,近三十年的经济迅速增长,让整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更大,阶层固化尤为严重。在这里,中产精英富爸爸可以把儿子送去最顶级最高档的私立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印度,考上大学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很期待孩子未来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

在印度,教育中最大特色是Jugaad思维。翻译过来,就是“替代方案”。比如花洒坏了,在铁筒上戳几个洞,挂在水龙头上,就成了花洒。这是源自资源有限、物质匮乏的生存智慧和思维习惯。

与大部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多接触电子设备和互联网不同,在印度有云中学校,每天下午会接通世界某个角落的志愿者让孩子直接同外面的世界通话。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调皮捣蛋,会看动画片,也会学习使用电脑。

一年以后,就会发现他们开始自行搜索网络,会输入问题,但看不懂英文。之后,魔法一样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学习如何读英文,不是单独的学,而是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慢慢的孩子们会逐渐掌握英文运用网络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有趣的是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当的仅仅是一个提供上网工具的角色而已。

在印度课堂上,学生挑战老师、发出质疑,师生一起讨论,是常态。老师愿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异议。老师说:挑战老师是课堂的一部分。“当一个老师的观点被挑战时,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学生们不会因为没有想到完美方案而退缩,在讨论中继续思考,直到找到答案才是最终目的。

04

英 国

众所周知英国一直推崇的是一种优雅自信的精英教育。他们认为精英教育是一股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这些受过精英教育的人有能力,也有意向去改变社会。这其中必须有知识、见识和意向。同时私立学校更是英国教育响亮的名片。

英国一所中英双语教学的学校老师说,亚洲的爸爸妈妈,通常会跟孩子说:“你在学校要乖,要听话。”而英国孩子可能就会提问:“我为什么要乖?”学会问为什么,能勇敢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是英国私立学校的必修课。

在私立学校中孩子们会在早餐时安静地阅读,看报纸,了解时事,并和老师同学讨论。同时他们十分注重体育活动,英国人相信健康的体魄是一个精英人物必不可少的素质。就这样,重视体育成为英国私立学校的传统。

除了普通的体育课程,马术课更是英国私立学校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其次,艺术、诗歌、戏剧的深入学习都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学习内容。

但在阶层日渐固化的英国,想要享受精英教育,却并不容易。英国约有7%的学生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公立学校接受非常普通的教育。私立学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高层的可能性较普通学生高5倍。

英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最大的分别,在于花更多时间和金钱教授“没有用的东西”,如戏剧表演,如修理汽车…… ”私立学校有自己的剧场,公立学校却连戏剧课程都不一定有。

05

以色列

导演周轶君10年前还是一名战地记者的时候就踏足过以色列这片国土。十年过去了,以色列也不再是令人担忧的冲突之地,近两年说到以色列,我们想到的是“创业之国”。

以色列,已成为纳斯达克上,仅次于美国的创业大国,这里是风险投资、高科技、共享经济与创业者的乐园。

怎样的小时候造成了创业的一代?

以色列的教育,最大的特征之一:容许失败

按照他们的话说,我们包容的不是失败,而是再次尝试,我们不认为那是失败,那只是一次行不通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再尝试。

以色列的英雄是一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他不会被他失败的经历去定义自己。

前一阵子,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他们自己在民间的努力,自己花钱去登月,但是失败了。可是这三个人瞬间成了以色列的英雄。

它不会因为你失败的这个结果,而否定你所有曾经的努力。

这是以色列的社会对于失败的包容。

以色列,阿克发·阿亚洛克高中,Green Start学院,有一个创业公司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创业项目在这里诞生,今年就有13个活跃的创业项目,其中有4家创业公司,而这个创业公司从创始人、CEO、CTO到每个成员,都是高中生。

这个叫Leechy的公司,做的是概念验证的项目。他们自制了一种光谱仪,可以仅通过指纹就可以辨认出你是否醉酒。

在Leechy公司里,年纪最大的就是公司的CEO和CTO,都是16岁半,年纪最小的成员只有13岁。

还在读高中,就已经开始做着我们很多成年人都不敢轻易踏足的创业事业,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已经提前进入社会,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像比尔盖茨那样退学创业呢?

并没有,他们每天依然上课,也需要完成学校的家庭作业,有时候只能在晚上才有时间做创业公司,说是创业公司,更像是一个兴趣小组。

但是公司的每个成员,都是在认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社会难题:让警察更方便的检测司机是否酒驾,或者发明一款软件可以检测司机是否疲劳驾驶,配备叫醒功能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虽然他们还只是高中生,但他们很清楚,不会让创业公司这件事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和分数。

创业不是取代上学,而应该和上学一起进行。

虽然这样的创新创业公司96%都会失败高中,但是以色列的投资界却非常看好有过失败经验的创始人。

他们不会因为你的一次失败,就给你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们更钦佩的是你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在以色列有很多连续失败的CEO,有的企业家可能直到第四次创业才成功。

而在以色列文化中,对待失败的态度则是:

A:我失败了。

B:好吧,你失败了。那你现在要做什么?

A:现在我要再试一次!

以色列人的这种面对失败的态度,跟他们的坎坷历史所形成的文化有着极大关系。

以色列的教育,特征之二:喜欢质疑和辩论

以色列人不怎么尊重权威,所以在以色列看不到下级对上级的低头和讨好,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

他们喜欢质疑权威,喜欢提出问题。

一位以色列军官说:

在军队中,哪怕你是最低阶的士兵,也可以直接说出“我觉得这里有问题,让我们面对它吧。”

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对上级,对长辈,对权威提出质疑就显得你很叛逆,至少会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事情,所以我们总是会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如何用语言漂亮的包裹着我们真正想要传递的意思。

但在以色列的质疑文化中,不会把提出质疑等于没有礼貌,他们也十分重视礼貌,有礼貌很重要,在有礼的情况下,仍需要鼓励你准确地表达你的想法,而不是说多漂亮的话,让人都不明白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正是这样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以色列人的思维总是广而宽,总是会冒出层出不穷的新想法。

在以色列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如此。

以色列的教育,特征之三: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控

德隆是以色列知名的教育家,他自创一套方法,激发孩子们大开脑洞。

在自己的家庭中,他们也常常玩这样的游戏:

在一张桌子上,上面摆放了一些家中常见的琐碎物品,一瓶水,一个梨,一个刮胡刀,一个遥控器,一把牙刷,一把车钥匙,一个空纸杯,一包湿纸巾...

德隆把水瓶拿出来摆在一边,开始讲述规则,这是第一个物品,我们的目标是在所有的物品中,创造一条序列(逻辑规则),就是选择一个物品摆在第一个物品后面,说出你摆放的这个物品和第一个物品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德隆作为第一个参与者,将空纸杯摆在水瓶前面,说可以把水倒进水杯里面来喝。

接下来每个人都要从这些物品里面选择一个摆放在物品前面,并说明其中的关联。

有些知道这个游戏的人,通常会这么玩:水瓶后面接水杯,水杯后面通常接的是牙刷,倒水要刷牙啦,牙刷后面接湿纸巾,这样一种通常的逻辑顺序。

如果每次的玩法都可以打破通常的逻辑顺序,那就是对大脑最好的延展了。

德隆还介绍了一种拉伸大脑的游戏,你只能选择两个物品,然后说出两个物品之间的35至45种关联。

德隆拿出手表和车钥匙示范,说,它们都是黑色的;它们都是我们日常需要的;它们都是人造的;如果你卡壳了,你还可以说它们都是中国制造(make in china)。

游戏其实非常简单,但其中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有能力在不同的物体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在你的人生中,也会将你人生的不同选择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是所有对创造力的解释的前提。

在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上,以色列的妈妈其实和中国妈妈一样,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多成就。但是其中有不同的是,她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孩子,她们也并不看重传统中的成功,而是更期待孩子能够成为他们自己就可以了。

结 尾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教育理论也正是如此,不同国家会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但不知变通,闭门造车也终将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故而,与时俱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未来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关于成长和教育,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很赞同周轶君的一句话:

“我坚信,当你眼界宽阔,看待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学习,去感受,就是改变的开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